莱芜一季度消费品市场平稳开局 | ||||||||
| ||||||||
今年以来全市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创新流通方式,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开局。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0.52亿元,同比增长9.82%,较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和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分别为18.93亿元和71.59亿元,同比增长7.7%和10.2%。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速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提速明显;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增速高出限额以上2.5个百分点,保持快速增长。 (二)城乡市场共同发展。从城乡结构看,全市城乡消费品市场呈现共同发展格局。一季度城镇、乡村市场分别实现零售额74.95亿元和15.57亿元,同比增长9.6%和11.1%,较同期提高2.5和2.2个百分点。城镇市场规模大,占全市零售额比重的82.8%;乡村市场持续活跃,增速较城镇市场快1.5个百分点。 (三)零售业引领市场趋势。从行业看,批零业实现零售额84.96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零售业作为消费品市场的支撑行业,一季度实现零售额75.91亿元,同比增长9.6%,占全市比重达83.9%。批发业实现零售额9.05亿元,同比增长9.8%。从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看,零售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占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的95.1%。 (四)住餐消费快速增长。住餐业不断适应新常态,经营形势明显好转,一季度全市住餐业零售额5.56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住宿业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0.82亿元和4.74亿元,分别增长10.6%和12.6%。其中限额以上住餐业零售额0.52亿元,同比增长16%,较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住餐业零售额5.03亿元,同比增长11.9%,较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运行特点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看,在统的22类商品有13类商品实现正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持续发生改变。 (一)生活用品类平稳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生活用品类商品共实现零售额6.5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和服装鞋帽类商品持续增长,分别实现零售额3.2亿元、0.5亿和2.3亿元,同比增长3.9%、4.3%和7.1%;饮料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小幅下降,分别实现零售额0.2亿和0.3亿元,同比下降0.5%和4.1%。 (二)居住相关商品保持热销。2017年全市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84.2%和100.7%,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持续带动居住类商品的热销。一季度居住类商品延续上年势头,其中家电音像器材类和家具类商品增长平稳,分别实现零售额6903万元和4560万元,同比增长7.2%和9.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五金电料类商品快速增长,分别实现零售额2260万元和2031万元,同比增长56.1%和45.7%。 (三)汽车市场热度提升。一季度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8.9个百分点。前三个月全市汽车市场分化显著,热点转移,26家车企中同比增长20%以上有6家,下降10%以上有5家。销售额增长快的品牌依次为:吉利、日产、奥迪、大众和宝骏。而起亚、福特、奔腾销售额下降较多。 (四)品质享受类商品遇冷。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品质享受类商品受到大众青睐,不过在一季度部分品质享受类商品受到了暂时的冷遇。文体娱乐类商品: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本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均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1.2%、15.8%、6%。健康享受类商品中药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小幅增长,分别增长3.7%和3.8%,化妆品类商品下降明显,同比下降21.9%。 三、企业信心增强,行业向好面加大 一季度企业景气调查资料显示,全市批零住餐企业经营信心普遍走强。批发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19.19,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33,同比分别增长1.59和2.8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和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1.51和128.07,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12.73和129.13。 住宿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06.25,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8.75,同比增长10.69和1.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和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1.43和102.22,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2.85和113.33。 从预期指数看,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预期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4.39和118.75,预期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2和118.75,预期指数均高于100。 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都在100以上,显示无论批发零售业还是住宿餐饮业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趋于上升和改善,企业家信心积极、乐观。预期企业景气指数和预期信心指数高于100,表明企业预计下季度企业和行业将比本季度继续向好。 四、消费品市场发展问题 (一)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本地消费可选择少,消费环境整体欠佳,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多样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有效消费品供给不足,居民消费需求在莱芜难以得到满足。许多人选择去周边城市购买消费品或网购,购买力外逃(尤其是衣服类和汽车类流出严重)对莱芜市消费品市场造成了不小冲击。 (二)居民购买力有待增强。近年来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支出所占比重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即期消费乏力,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从个人支出看,莱芜居民购买房屋需求明显加大,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2017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6%,较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0.5个百分点,购买意愿和购买力有待增强。 (三)商业综合体影响传统商超。上年四季度莱芜第一家商业综合体莱芜茂业天地开业,开业以来客流量大,成了居民休闲购物重要选择,而传统商超受影响较大。1-3月全市限额以上商城超市类企业实现销售额5.3亿元,同比增长3.1%。全市五大商城二升三降,共实现销售额4.5亿元,增长2.8%,整体表现乏力。 五、对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建议 (一)培育消费热点,加快结构升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展,消费者的选择意识增强,消费行为也更加理性。要从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出发,准确把握消费市场供求变化的最新动态。有针对性、有特色、有亮点、有重点地培育有效、持续的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引导居民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要在旅游、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引导科学消费,加快消费升级。 (二)推进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从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有效供给、补强发展短板等方面,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结构性改革。在商贸领域“去库存”,对明显过剩的市场规模进行总量控制。引导主城区内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市场逐步淘汰落后的商业业态,实现整体搬迁或功能分离外迁。促进全市消费市场产品、结构、环境及时与居民消费需求相协调,增加有效供给,减少弱后重复供给,推进消费品市场供给侧改革。 (三)合理利用互联网,促进网购消费。大力实施“互联网+流通”,加快流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和运作效率,大力发展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的O2O模式。加大限上企业扶持力度,大力支持、鼓励网上创业,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帮助创业网商解决困难。企业尤其是住餐企业应有效通过团购、外卖等方式发展经营,提供支付宝、微信支付,吸引更多消费者。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