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 |||||||||||||||||||||||||||||||||||||||||||||||||||||||||||||||||||||||||||||||||||||||||||||||||||||||||||||||||||||||||||||||||||||||||||||||||||||||||||||||||||||||||||||||||||||||||||||||||||||||||||
???? 201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2.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2 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52.36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295.28亿元,增长6.2%。人均GDP达到51533元,比上年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51.7∶40.4调整为7.8∶50.2∶42.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8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519人,困难群体再就业78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1%。 民营经济继续壮大。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4380家,总量达到21585家,比上年增长21.14%;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514户,总量达到62218户,增长15.42%。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5.4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178.38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1.0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28.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重点园区实力持续提升。全年全市6大重点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34%,较上年提高1.01个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3亿元,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87亿元,增长9.93%;固定资产投资395.66亿元,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14亿元,增长8.4%。 “十大产业”振兴提升成效明显。全年“十大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43.8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完成税金21.44亿元,增长19.6%;实现利润28.08亿元,增长92.1%;完成投资176.56亿元,过亿元项目71个;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达到4个。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4.4%;林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7.1%;牧业增加值10.62亿元,增长4.2%;渔业增加值0.88亿元,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1亿元,增长2.7%。 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78万亩,粮食总产4.60亿斤;棉花播种面积2.3万亩,比上年增加0.8万亩,棉花产量3076吨,比上年增产97.3%;油料播种面积12.3万亩,增加1.8万亩,油料产量2.36万吨,增产20.3%;烟叶播种面积2.04万亩,减少323亩,产量2763吨,减产0.9%;肉类总产量6.3万吨,增产1%;禽蛋产量3.3万吨,增产3.4%;牛奶产量1807吨,减产4.9%;水产品产量3577吨,增产1.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10.02亿元,较上年增长7.1%。全市共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90万元,补贴农民购置各类机具6311多台(件),培育和发展农机户累计达到2.6万户。争取省土地深松项目补贴资金220万元,土地深松补贴面积达到5.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10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值10.25 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1.33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机电灌溉面积达到28.89千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开工建设雨洪资源利用项目 2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16千公顷。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67千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6.7千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1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 36.76千公顷。 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全年新增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示范社30家、示范家庭农场18家。年末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86个,新增49个。其中,新认证绿色农产品34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5个。全市建立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点50余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累计达到104.5万亩。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5个。全市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革的村87个,入股土地面积9.22万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村5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85家。全年实现增加值286.81亿元,增长9.51%。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9.82亿元,增长6.2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46.99亿元,增长10.13%。钢铁与非钢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2∶59.8调整为39∶61,非钢产业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恢复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6.26%;实现利税74.99亿元,增长70.82%;利润45.44亿元,增长183.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6.2%,比上年提高35.2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99万元/人,增长14.89%。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其中,铁矿石原矿569.1万吨,下降8.4%;生铁1805.3万吨,增长2.2%;粗钢1768万吨,增长5.0%;钢材1977.6万吨,增长5.1%;粉末冶金零件3.1万吨,下降8.4%。工业品销售情况较好,销售率达到98.42%。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9.89亿元,增长5.3%;实现税收5.68亿元,下降9.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0.0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6.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163.6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低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67亿元,增长2.7%。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8.07亿元,下降43.8%;地方单位完成投资607.60亿元,增长6.8%。从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完成475.57亿元,下降2.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4.8%。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5.83亿元,下降5.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4.57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1.9∶62.2∶35.9调整为2.4∶57.6∶40.0,服务业投资占比提高4.1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02.99亿元,增长19.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6.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商品房销售面积52.46万平方米,增长33.0%;销售额25.07亿元,增长36.6%。房地产业实现税收6.26亿元,增长11.98%。 五、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缓中趋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80亿元,增长8.4%。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31.4亿元,增长20.6%;商品零售316.4亿元,增长7.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1.45亿元,增长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35亿元,增长19.8%。 商品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看,生活用品中的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3.6%、9.3%、10.9%;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煤炭及制品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商品增势强劲,分别增长51.9%和102.6%;发展及享受类商品消费增长较快,化妆品类增长13.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47.1%。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增长迅速。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12.57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进口47.78亿元,下降14.8%;出口64.80亿元,增长19.1%。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农产品出口37.73亿元,增长30.2%;钢材出口3.05亿元,增长26.7%;纺织服装出口4.68亿元,下降5.1%; 机电产品出口额9.46亿元,下降1.7%。 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04家,新增15家。其中,进出口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4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市场多元化战略步伐加快,全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新增7个。 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年末外商投资企业达到74家,比上年新增28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3.30亿元,比上年下降21.4%;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9%。 国际经济合作继续深化。全年实际境外投资达到2145.5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境外劳务输出2431人,比上年增长 6.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404.51公里,增长1.84%。其中,高速公路124.62公里,一级公路198.41公里,二级公路368.1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96.1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公交营运车辆达到1438 辆,新增 339辆;营运线路123条,新增18条;线路总长达2565公里,增长9.4%;营运出租汽车1600辆。全年公交运客总量5700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47亿元,增长1.93%;邮政业务收入2.03亿元,增长8.8%。快递业务收入0.71亿元,增长14.94%;快递业务总量577.3万件,增长48.5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80万户,下降13.23%。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2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8.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1.47万户,增长0.74%。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76万户,增长12.62%。手机上网人数达到70.89万人,比上年增长15.18%。 旅游业发展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3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实现旅游消费总额5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拥有国家AAA级以上景区9处;国家AA级景区1处;全国、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特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山东省旅游强乡镇6个,山东省特色旅游村14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9家,省级精品采摘园21家,省级开心农场2家,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47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亿元,增长7.1%,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3.11%。完成税收总收入73.40亿元,比上年下降5.57%。其中,国税收入43.82亿元,增长0.08%;地税收入29.58亿元,下降12.86%。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6.58亿元,增长3.26%。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增长10.94%、15.26%、8.16%、15.14%。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07.67亿元,比年初增加78.3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538.66亿元,增加49.2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85.93亿元,比年初增加27.2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61.25亿元,比年初增加41.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26.83亿元,比年初增加8.51亿元;中长期贷款155.43亿元,增加8.92亿元。 保险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92亿元,增长32.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3亿元,增长4.27%;人身险保费收入20.19亿元,增长43.19%。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8.23亿元,增长45.37%。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2.96亿元,增长4.72%;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5.27亿元,增长86.01%。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争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2项,获扶持资金3280万元。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科技金桥奖9项,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3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545件,增长21.7%;授权量297件,增长33.2%。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00件,比上年增长39.3%。拥有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58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院士工作站17个,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联盟4个,国际技术合作平台3个。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49亿元。年末全市共4家企业跨入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行列。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年末达到6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6.11亿元,增长9.3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36%,比年初提高1.51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8所,全年共招生4.11万人,在校学生人数 15.64万人。共有幼儿园365所,在园幼儿36073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8%。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8%。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4个(含11个民办博物馆),文化馆2个。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0个(含民营剧团),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15 个,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处,省级16 处,市级30 处。全市90%的村(社区)建成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20%的村(社区)完成村史展室建设。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28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19万小时。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1.12万户,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覆盖网络达到693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到59.9%。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6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6737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乡村医生)791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219人,注册护士320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90张、卫生技术人员5.76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处。全年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为 839.36万人次;健康检查人数为 47.86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体育场地有3387个,总面积达到 345.45万平方米,承办了9项省级及以上比赛。全年获得省级以上重大比赛金牌15枚、银牌15枚、铜牌32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1枚;全国比赛金牌14枚,银牌15枚、铜牌32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43项,增长13.1%;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60名,总数达到6360名;全年新增体育协会3个,健身俱乐部7个,非营利性体育协会及健身俱乐部达到59个;新增城乡健身设施65处,镇级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村居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4.8%;销售体育彩票 2.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8%。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更新改造道路面积52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8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 5420公顷,覆盖率45%,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416公顷。天然气供气总量11317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气2173万立方米,居民用户14.39万户,城市居民管道天然气普及率80%。供热面积达到1618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70%。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19.3万立方米,供水总量3390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村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36个,完成投资24亿元;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农村新型社区达到82个。全年建设农房4917户,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397户,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改厕4.5万户。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集中处理率100%;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100%。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全年新建水污染物减排设施14个,新建废气污染物减排设施9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75万吨、0.20万吨、6.95万吨、5.58万吨,分别比上年削减2.6%、2.7%、5.4%、5.4%。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点位11个,达标断面9个,达标率为81.8%,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年末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1%;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5%。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54.4%,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9天,全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226天,比上年增加29天。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2起,死亡39人,重伤5人,经济损失382.98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发生60起,死亡36人,重伤5人,经济损失82.98万元;工矿商贸事故2起,死亡3人,无重伤,经济损失300万元。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95;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4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7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37.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4.09万人,比上年增加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1.12%,比上年末提高2.2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8267人,出生率为14.10‰;自然增长率为8.38‰。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9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15001元,增长7.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64元,增长7.1%,人均消费支出18523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2元,增长8.3%,人均消费支出10413元,增长8.3%。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20∶1下降为2.18∶1。 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6万人,增加0.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26万人,增加0.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97万人,增加 0.2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9.5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91万人,参保率达到99.68%。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427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88.8万元;月人均保障标准480元,比上年提高10元;月人均补差298.5元,比上年提高14.5元。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2702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055.1万元,增长3.6%;月人均补差176元,提高14元。全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1679.4万元,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37%。年末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数20个,床位2797张,收养1266人。社会福利企业35家,安置残疾人员1789人;社区服务机构总数59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1亿元,筹集社会福彩公益金1800万元。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